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
代表委員們聚焦
種業振興建言獻策
這些 “種業好聲音”
既回應大眾對“詩與遠方”的期待
也為產業發展與品牌建設注入新動能
一起來聽聽
哪個聲音最戳你——
錢前表示,當下提及農業品牌建設,人們多關注經濟作物,而糧食類農產品品牌建設未得到足夠重視。實際上,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種植面積占我國糧食總播種面積的 81.7%,其品牌建設與農民增收緊密相連。然而,由于缺乏有效品牌戰略和營銷渠道,糧食類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弱,農民增收潛力未充分釋放。
同時,與國際農業品牌巨頭相比,我國在研發投入、技術深度、產業規模、品牌影響力和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科技創新力度有待加強。此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完善,市場上贗品泛濫,嚴重影響農產品品牌聲譽和消費者認知度。
錢前院士強調,提升糧食類農產品品牌競爭力,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提升產品檔次,延伸產業鏈條,為品牌建設提供可靠依托。例如隆平高科打造隆平優質稻、五芳齋粽子選用高品質糯稻,依托具有創新能力的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整合資源,推動品牌從 “質量導向” 向 “價值導向” 轉變,成就了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農產品品牌。
錢前院士建議,國家層面應在政策制定、資金投入、技術支持、市場引導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優化品牌發展環境,推動糧食類農產品品牌建設與農民增產增收有效銜接,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助力地方品牌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3 月 4 日下午,2025 年全國兩會首場 “委員通道” 開啟,來自湖北的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第一個走上通道接受采訪。
嚴建兵介紹,解決國家糧食安全,一是要藏糧于地,二是要藏糧于技,我們國家的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實力步入了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創新貢獻率也超過了63%,其中離不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貢獻。
“農業科技工作者南繁北育,追著太陽跑,頂著烈日干,一年四季都是農忙,培育一個新品種,少則五六年多則一二十年,而其中又只有相當少的一部分最終能夠推向市場大面積的應用,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在干著一件沒有結果的事情。”嚴建兵感慨。
嚴建兵透露,他和團隊過去幾年已經培育了多個蛋白質含量超過百分之十的玉米品種并且推廣了一千多萬畝。嚴建兵算了一筆賬:“去年我們國家的玉米總產量是2.9億噸,蛋白含量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我們新增了290萬噸的蛋白質,如果這些蛋白質都被有效地利用,那就相當于我們要少進口七百到八百萬噸的大豆。”
“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個百分點,每一個百分點都彌足珍貴,每多一個百分點我們就多一份底氣,多一個百分點我們就多一份保障,現在我和我們的團隊還在一個百分點一個百分點地努力,希望為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做貢獻。讓每一個中國人都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放心。”嚴建兵說。
“中國人的飯碗要更多盛中國人的糧食。”在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海南省委會主委過建春看來,科技支撐和種業創新發展在保證高質量耕地面積、穩定播種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出及農產品質量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家正在支持海南建設‘南繁硅谷’,在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和機制等方面也作出很好部署,以確保種業科技創新滿足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求。”過建春說,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耕地單位面積產出仍有提升空間,除種業科技外,耕作措施改良、水肥科學配方、農業基礎設施完善、農業機械現代化等方面都需系統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談及農業農村現代化,過建春認為,科技支撐不可或缺,提升農民科技素養、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也十分關鍵。“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管理人才培養力度。”過建春建議,進一步支持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院校,加強與農業農村的產學研合作。
“深遠海養殖是農業增長的潛力板塊。”目前,陸地農業土地資源開發到了一定瓶頸期,過建春建議,要堅持大食物觀理念,進一步開拓更豐富的食物來源,深入挖掘海洋資源空間,創造優質蛋白供給新途徑。
農業強國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過建春堅信,以農業科技作支撐,一定能端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測試 (烏魯木齊) 分中心副主任王威,一直致力于種業和糧食安全領域的工作。在 2025 年兩會,他準備的提案依然聚焦種業和糧食安全兩大關鍵方面。在加強種業管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王威委員提出要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
他認為,一是要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實現核心種質資源的自給,減少對國外種質資源的依賴;二是加強育種創新能力,保障優良品種供給,為農業生產提供堅實的品種基礎;三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原始創新活力,鼓勵科研人員和企業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種業創新。
同時,王威委員還關注糧食政策落實,以保障糧農生產積極性。這涉及糧食生產政策、專項補貼、加工儲運稅收抵免等方面。通過完善糧食生產政策,給予糧農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大專項補貼力度,提高糧農的收入;實施加工儲運稅收抵免,降低糧食產業鏈相關企業的成本,從而穩定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當前,智慧育種引領全球種業技術創新,應充分發揮南繁育種基地獨特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南繁基地數智化改造提升。”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何瓊妹說。
何瓊妹代表建議,要推動南繁基地長期穩定供應,在不改變南繁基地永久基本農田屬性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農民權益保障新舉措、新思路或新模式。加快推進國家南繁育種基地數字化改造提升,構建智慧育種研發體系,建設智慧育種大數據研究中心和國家育種大數據平臺。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原院長馬忠明說,甘肅作為典型西部省份,在西部地區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發展中最具代表性。近年來,甘肅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大力發展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為主導、地方特色產品為補充的特色產業,成為全國重要的“菜籃子”“果籃子”,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馬忠明建議,國家在甘肅河西走廊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產業帶、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建設上應給予更大力度支持,推進甘肅現代寒旱特色農業擴量、延鏈、提質和增效,守牢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盡管近年來甘肅制種業發展態勢喜人,但在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不足,種業發展特別是玉米制種還面臨很多挑戰。”馬忠明坦言。
馬忠明建議,啟動實施甘肅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二期建設項目,支持打造酒泉世界級蔬菜花卉種業基地,加強種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攻關,加快培育具有甘肅特色的新品種,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甘肅“芯片”、貢獻甘肅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海倫市向秋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向秋
當前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高達82.4%,大豆進口規模仍然較大,自給率嚴重偏低的局面未能明顯改變,大豆進口高度集中的態勢尚未從根本上扭轉,需要進一步鞏固大豆擴種成果。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海倫市向秋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向秋從六方面建議,進一步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一是建議盡早公布大豆各項補貼政策標準。大豆作為重要農作物,其補貼政策對農民種植決策影響重大。當前,農民在備春耕生產時,往往因補貼政策不明而猶豫不決。因此,最好能在備春耕生產之前就出臺相關政策,明確補貼的具體金額、補貼范圍、申報條件等細節。讓農民提前知曉種植大豆能獲得多少實惠,從而吃下“定心丸”。這不僅能穩定大豆種植面積,更能極大地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大豆產業的穩定發展。
二是建議“一噴多促”政策盡早下達。最好在大田播種結束后即下達指標。“一噴多促”通過一次噴施實現多種功效,對農作物生長意義重大。若能及時下達指標,農民就能依據政策安排,提前籌備所需物資,如藥劑、噴施設備等,有條不紊地開展噴施作業。同時,擴大糧食主產區噴施面積,至關重要。糧食主產區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供應的重任,擴大噴施面積,能讓更多農田受益,充分發揮“一噴多促” 在提高作物抗逆性、防治病蟲害等方面的作用,有效促進單產提升,進一步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助力農業豐收與農民增收。
三是建議擴大大豆主產區米豆輪作試點補貼面積,并將其改為普惠制。米豆輪作能夠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提升農產品質量,而當前試點補貼面積有限,限制了政策效果。改為普惠制,讓更多參與米豆輪作的農戶都能享受補貼,大幅提高政策受益面。這不僅能充分調動大豆主產區農戶輪作積極性,穩定大豆種植規模,還有助于優化種植結構,促進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四是建議國家出臺大豆最低保護價格,加大大豆收儲力度。自去年以來大豆市場價格波動頻繁,農民種植收益常受影響。出臺最低保護價格,為大豆價格兜底,能讓農民在種植時心中有底,不必擔憂價格暴跌。同時,加大收儲力度,在市場供大于求、價格低迷時,及時收儲大豆,穩定市場供需與價格。雙管齊下,切實保障農民種植利益,避免“豆賤傷農” 情況發生,穩定農民種植信心。
五是建議國家保持高油、高蛋白大豆補貼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保證農民種植大豆收益不低于其他糧食作物。高油、高蛋白大豆在市場上需求漸長,對于提升我國大豆產業競爭力意義非凡。但此類大豆種植往往對技術、環境等要求較高,農民投入成本相對更大。若補貼政策頻繁變動,農民難以形成穩定預期,易降低種植積極性。只有保持補貼政策穩定連續,讓農民確信種植高油、高蛋白大豆收益不低于其他糧食作物,才能持續激勵農民投身種植,推動大豆品種結構優化,提升我國大豆產品質量與市場份額。
六是建議國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大豆精深加工。大豆精深加工不僅能提升產品附加值,還能拓展產業鏈,促進大豆產業的良性循環。目前,不少大豆加工企業因成本考量,在收儲和加工國產高油大豆方面動力不足。為此,國家可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對符合生產規模和加工總量要求的大豆加工企業,每加工1噸國產高油大豆給予400至500元的資金支持。有效降低企業成本,提高其收儲、加工積極性,推動國產高油大豆的消化與增值,進一步提升我國大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今年湖南代表團以代表團名義向大會提交了關于支持岳麓山實驗室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的建議。
岳麓山實驗室是湖南省積極落實中央《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充分發揮湖南種業優勢,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種業實驗室,是湖南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的標志性工程。目前,岳麓山實驗室集聚區41.76萬平方米建安工程均完成竣工驗收,遴選匯聚了首批231個PI團隊、2066名科研人員,正在分批入駐,實驗室進入全面實體化運行。
湖南、海南兩省多次互訪協商,以崖州灣實驗室、岳麓山實驗室等重大平臺為基礎,推動農業領域科技創新深層次合作。目前,岳麓山實驗室整合的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分別與崖州灣實驗室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依勢而為,湖南代表團建議,綜合考慮湖南種業科技創新實力和特色優勢,優先支持湖南以岳麓山實驗室為依托,納入崖州灣實驗室基地建設。支持岳麓山實驗室積極承擔雜交水稻育種與應用、耐鹽堿水稻、低鎘水稻、茶樹、油茶、雜交辣椒、雜交魚、雜交油菜、生豬育種等領域國家重大科研項目。
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蘇ICP備18031333號 網警備案: 蘇公網安備 32011602010191號
民企賬款、農民工工資拖欠投訴電話:83245388 83327150 設計制作:美勝美圖 pan r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