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林場,是雷林所有林場中較為干旱的地方。這里土質貧瘠,不持水,造林不容易,特別是苗木成活率不高。根據多年的經驗判斷,又跟林場技術人員討論交流,大家都認為首先要改良品種。尋找耐旱及抗病力強的種子,成為我們的首要任務。
1968年的一天,我帶領一名助手,背起行囊開始“尋種”之旅。從雷州一路向南,一路跋山涉水尋找,終于在徐聞縣曲界一林帶發現了“新大陸”。
那是一片茂密的桉樹林,很多樹木都長得比較高大,特別是有幾棵長到十來米高,可以說是“鶴立雞群”。
“終于找到了,終于找到了,就是它們!”我激動地對助手說,“趕快爬樹采種子!”當時我那個助手啊,看到樹那么高,又沒有多少樹枝可以攀爬,就嚇怕了,說什么也不敢爬上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怎么能隨便放棄?你不爬我爬!于是,我讓他幫忙當支撐點,迫不及待地上樹。爬到半路,滑下來;再爬上去,又滑下來……如此反復幾次,全身擦傷了好幾處,鮮血直流,但想到這么好的種株,精神還是很亢奮,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采到了那幾棵大樹的種子。當我從樹上下來時,整個人都虛脫了,一下子癱倒在林地里。
育苗期間,我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到苗圃查看小苗情況,像呵護新生嬰兒那樣呵護這些“寶貝”。經過近兩個月的精心培育,小苗長成了大苗,可以移植了,那一天我們幾名男生緊緊地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又經過三四年的試種觀察,發現該品種樹木跟之前的有很大不同。該品種樹苗不僅成活率高,而且還有耐旱、病蟲害少、抗風能力強、成長快等特點。再經過十多年的試驗、改良,隨后在林場全面推廣,并取得顯著效益。
“努力付出總會有回報”,我一直堅信這一觀點。該桉樹品種不僅為公司帶來效益,也為我們及技術團隊贏得了榮譽。1980年6月,我出席了南方九省用材林速生豐產技術研討會;1982年,“唐家雜種桉”項目榮獲廣東省林業科技成果二等獎,是雷林的第一個省級獎項;1992年4月,我獲得了高級工程師職稱資格。
廣東省林業廳授予肖文光等人科技成果二等獎(1982年度)
作為一個雷林人,無論在哪個崗位,我對造林營林技術總是格外“偏愛”。在林場和林科所任職期間,我參加了“七五”“八五”“九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桉樹速生豐產林技術研究”“尾葉桉紙漿材優化栽培模式研究”均獲部級科技進步獎;主持的“雷林一號桉嫩梢扦插育苗技術推廣應用”“桉樹無性系測定與選育研究”,均獲得廣東省林業廳科技進步二等獎,先后被評為省農村科學技術先進工作者、全國林業發展項目先進工作者。
肖文光在林業部林業發展項目中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88年度)
此外,在我的帶動影響下,還打造出了一支“技術連”。林場工程師陳悅、劉朝、莫曉勇等10多人,曾經是我技術團隊的一員,后來都能獨當一面。依靠技術推動,我先后任職的唐家林場和紀家林場成了標桿林場,當時15個國家的17名專家來林場考察,我負責介紹情況,這讓我們也倍感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