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組數據讓江蘇省阜寧縣的種業人感到自豪又憂心:全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常年穩定在3萬畝以上,但本土制種企業在縣外的基地面積總和卻超過縣內近1倍。
如今,長期外出創業的種業人紛紛回鄉。僅2022年,全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就從3.6萬畝增加到了4.3萬畝,且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是什么促成了這一“反轉”,讓國家級制種大縣的品牌更加自信自強?春耕備耕時節,記者來到阜寧,進企業、走基地,所見所聞,令人振奮、引人深思。
“龍頭”落戶——
“縣企共建”凝聚發展新動能
阜寧地處黃海之濱、蘇北平原,是徐淮、里下河、沿海三大農業區交匯處,生態環境優良,自然隔離條件好,適宜雜交水稻制種。
20世紀70年代,阜寧開始嘗試雜交水稻制種,并很快風生水起。1997年阜寧被授予兩系雜交水稻中試基地,2013年成為首批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2017年至2021年獲國家級制種大縣獎勵資金5000萬元。種子外銷湖南、廣西等10多個省份和泰國、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喜人的成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阜寧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在提升基礎設施、優化政策扶持、健全產業鏈條等措施上高位推動的結果。目前,全縣已建成高標準制種基地2.4萬畝,“孵化”出7個本土制種企業,帶動1萬多戶農民參與土地流轉、800多人就近就業。
種業翻身仗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如何用足用好獎勵資金,撬動多元社會資本投入,讓基地更優、企業更強、農民更富,成為阜寧種業持續發展的“必答題”。
“過去受生產條件、倉儲能力等因素制約,制種企業很難積聚在本土形成產業的規模優勢,所以大家不得不‘各自為戰’,外出包地制種。”阜寧籍制種人、江蘇辰裕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查亮亮說,公司近萬畝制種基地分布在全省9個縣區,小而散的局面從根本上限制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020年,阜寧依托地理優勢和產業基礎,招引全國首批、全省首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江種業”)落戶,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龍頭企業資源整合主導作用,集中力量開展現代化、智能化種業基地共建。
“龍頭企業的資金實力、科研能力和發展潛力都是我們迫切需要的。”阜寧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學建說,中江種業作為全省種業企業的“頭部”企業,有利于帶動本土種業企業在規模體量、科技含量等方面全面優化提檔,形成種業發展“矩陣”,促進全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做深。
打造“標桿”——
要素升級拓出發展新空間
近日,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通知,公布2020-2022年全省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省級示范項目名單,阜寧縣江蘇中江種業智慧農業示范園種子加工倉儲項目榜上有名。項目配套標準化10噸/小時種子加工線兩條,常溫倉儲庫近3000平方米、低溫冷藏庫4000平方米,可儲存雜交水稻種子約500萬公斤。
走進中江種業阜寧基地的加工車間,只見喂料區、混樣區、清選加工區、全自動包裝區、立體自動化貨架區等種子加工功能區分布有序,現代化的生產設備、控制系統繁忙地“工作”著。公司副總經理查軍民指著風篩選和比重選設備介紹,選種工藝事關種子加工質量和產能,公司選用的都是全球先進的水稻種子清選設備。
“項目計劃總投資1億元,其中企業自籌資金占比近8成。從加工車間自動化程度到倉儲庫標準化程度,再到基地整體建筑的實用性和外觀性設計,都是奔著全省乃至全國‘標桿’來打造的。”如此“豪華”配置是否值得,查軍民僅圍繞設備升級就給記者算出了3筆賬。
首先是人工成本賬。種子加工季節性強,“用工荒”幾乎年年上演。全自動生產線投入使用后,8臺包裝機就可替代64個勞動力,整個車間只需要7個技術員就可以運轉,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
其次是市場效益賬。阜寧本土的制種企業加工能力普遍較弱,種子一般需運到外地精加工后,再分發給經銷商,既增加了倉儲、物流等成本,更導致種子上市時間延后,市場效益下降。通過智能化種業基地建設,目前,縣內所有制種企業均可在本地實現種子高質量精加工,促進種子的市場占有率持續提高。
最后是產業集聚賬。種子加工能力的提升,也為制種面積的擴大提供了條件。2022年,全縣雜交水稻種子銷售額達1.1億元,產業規模效應、集聚效應逐步顯現。
“并非每一個制種大縣都有這樣的加工能力。”江蘇省鹽城市雜交水稻種業協會會長王有保說,阜寧正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實現了種子從單一生產到精加工的跨越,并以此為引擎撬動全縣種業產業朝著規模化、機械化、品牌化、鏈條化方向快速前進。
聯農帶農——
“種糧一體”構筑發展新格局
阜寧大糕歷史悠久,因乾隆稱贊,得名“玉帶糕”,從此名揚四海。而同為區域特色農產品的阜寧大米,卻一直聲響不大。陳學建說,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全縣常規稻種植品種“百花齊放”,大米品質難以把控。雖然縣里年年進行主推品種發布,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大米品牌的‘地域概念’中深植‘品種內涵’,加快推廣適合阜寧、品質好、產量高的常規稻品種是當務之急。”陳學建說。
2022年,中江種業根據阜寧的氣候、土壤、生態條件,重點在當地繁育了兩個自有常規水稻品種。一個米質優、口感好、單價高;一個好種、好管、產量高,俗稱“懶漢稻”。兩者優勢明顯,互為補充。
好品種如何實現有效推廣?中江種業總經理蔣紅云認為,加強優良品種推廣應用,凈化種子市場,政府和種業企業須共同發力。就企業而言,探索建立從種子生產、供應,到大田標準化種植,直至稻谷收購、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模式是趨勢,也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在中江種業主導下,“種糧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在阜寧應運而生。凡農戶購買中江種業在阜寧當地主推的常規水稻品種,種植過程中,由公司提供相應的栽培技術規程和社會化服務,水稻收獲時,公司再根據市場價或高于市場價回購,以此打消農戶購種顧慮,保證種糧收益,提高品種統一率,振興阜寧大米品牌。
種糧有賺頭,農民才有勁頭。“散戶由于沒有倉儲能力,往往享受不到糧食錯峰銷售、價格上漲帶來的紅利。”蔣紅云說,公司回購農戶水稻后,當年會拿出加工銷售利潤的一半進行二次分配,反哺購買優質種源的農民,實現從賣種子到“送”種子給農民的轉變。
阜寧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乃寧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種糧一體化”模式推進下,農戶種糧每畝地至少可以增產100斤,收入也會相應增加130元左右。公司聯農帶農進一步增加了種糧收益,降低了種糧成本。這一加一減間,種糧農民的底氣更足了、信心更滿了、“錢袋”更鼓了,為糧食安全所作的貢獻也更大了。
從外出包地到回鄉制種的“反轉”
——看江蘇阜寧縣如何聚力打造種業強縣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陳兵 實習生 李曉晨
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蘇ICP備18031333號 網警備案: 蘇公網安備 32011602010191號
民企賬款、農民工工資拖欠投訴電話:83245388 83327150 設計制作:美勝美圖 pan r y